報導/攝影:賴碧清(三寶井歷史茶室提供舊照與資料)
四排坡像一個交通大樞紐,連接早年最重要的幾條街,三寶井、河邊街、板底街、武雅拉也路、新路,至今依然。這幾條街道依然繁忙,關係依然密切,只是都從馬車人力車改成了汽車電單車等,雙程道改成了單程道。而“四排坡”這個名詞,卻已經漸漸消失,隨著長輩們慢慢走進歷史的長廊。
但藉著回憶,歷史再次復活。四排坡再次顯示它的風光。
三寶井社區居民的回憶中,必然有四排坡,那是他們與其他社區交流的必經之處。除了大廣告牌會爭取在這個人潮流動的樞紐大作宣傳之外,許多重大的事情,也會在四排坡展示。
一位居民回憶說,估計約在1945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之間,接近日軍投降時,有一位二十幾歲、相信是峇峇的男子在聽到日軍即將投降的消息後 ,過于興奮,到處向民眾宣佈好消息。由于當時仍是日本人統治,日軍知道後就將他砍頭示眾。當時,被害者的人頭被置放在一張凳子上,然後擺在當時最繁忙的四排坡街頭,藉以向民眾展示日軍的威嚴仍在。受害者的人頭放到發臭,有人心生不忍,將他埋葬。
這是一則慘痛的回憶。當然也有喜慶的回憶,例如這張舊照。
這是一個牌樓,立于四排坡進入三寶井社區的路口,即今天的天猛公路口。牌樓上寫著“馬拉加華僑慶祝天長節大會”。
一名老居民說,這個牌樓是在日軍投降後,一個叫“十二鄉”的組織為慶祝“雙十節”而立的。他說,這個“十二鄉”組織的招牌還可以在怡力一帶被看到,但確切的位置他卻說不清楚了。
但另一位居民卻說,這個牌樓是日本人所建,其實是一個恥辱的展示。
網上查尋資料所得,天長節源自中國唐朝時玄宗皇帝的生日。唐開元十七年(729年)改稱“千秋節”,20年後即天宝七年改為“天長節”。“天長”來自《老子》的“天長地久”一詞。相對的,皇后的生日在大戰前稱為“地久節”。日本人早年從唐朝學回不少文化,後來日本天皇生日也稱作“天長節”。
天皇誕生日是日本節假日之一,是慶祝今上天皇(在位中的天皇)生日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又稱為天長節。現在仍會在皇居有一般祝壽儀式。
如此看來,人靠記憶所作的口述歷史有它的趣味性和不確定性,但可供參考和進一步研究。
有興趣者可以拿著這張照片去街頭對照,可以發現三寶井這條街還相當程度的保持了半世紀前的樣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