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築很重視屋頂,我猜想,是因為屋頂可以更接近天堂,所以屋頂都有往上高聳或飛揚的特征,特別是直直一枝往上的尖塔,簡直像準備沖上太空的火箭。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獨特的四方重簷
宗教建築很重視屋頂,我猜想,是因為屋頂可以更接近天堂,所以屋頂都有往上高聳或飛揚的特征,特別是直直一枝往上的尖塔,簡直像準備沖上太空的火箭。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電話仔■15歲漫畫就登報


常看星洲日報古城版的讀者,應該看了很多電話仔的漫畫,時間超過10年。從古城版配合新聞的漫畫配圖,漸漸的電話仔也成為全國新聞及言論版的漫畫創作者,2年前開始為一家政治性雜誌畫漫畫,還讓這家雜誌惹出“停刊驚魂”的風波。
人們開始問:電話仔是誰?
趁著電話仔來報館領取稿費,記者抓住他訪問,他有點無奈的問:“可以讓我繼續神秘嗎?”訪問過後當然要拍照,電話仔更無奈的說:“我是被迫真人上報的。”
其實,在古城版之前,電話仔早就和星洲日報結下不解之緣,從星洲日報刊出他的第一幅漫畫到今天,已經20年。但他並不老,今年只有35歲。
■初中二就開始領稿費
1988年,電話仔在13歲讀預備班時就開始畫漫畫,投稿給學生周報,還成立了漫畫小組。
1990年,初中二那年,電話仔就開始跟星洲日報畫漫畫,開始了他與星洲日報長達20年的漫畫關係。
當時怡保區的學海負責人莫瑞良到學校找人畫漫畫,找到了他。
“我還記得,我登在星洲的第一幅漫畫,畫的是紅坭山地陷。”漫畫能夠在報上刊出,是他最大的高興,至于稿費是多少,他倒是忘了。
電話仔是怡保人,他的第一幅漫畫是登在霹靂版。後來他去大學念工商管理時,課業繁忙而停畫幾年,1999年他被公司調來馬六甲工作,他從馬六甲與星洲日報再續前緣至今。
電話仔的漫畫也出現在新聞配圖、專欄畫配圖,只要有邀約,他隨時都可動筆就畫。
電話仔的漫畫最搶手的時候,是在大選之前。他前後畫了兩次的大選,包括2008年的308海嘯。一天應邀畫3幅漫畫,對他來說是很平常的事。
“我只會畫,不會寫,就用圖畫來紀錄事情吧。”
■受Lat影響深
電話仔從小對政治有興趣,喜歡看安華與巫統的課題,而從這些政治課題和“國家大事”之中,他尋找到很多的適合畫漫畫的題材,把政壇的種重荒謬現象化成人人一看就會笑的漫畫。
“我受Lat的影響很深,他是我的偶象,我就是被他的漫畫吸引而開始關心政治。”
電話仔也希望通過他的漫畫,用詼諧的方式吸引現在的年輕人來關心政治課題。
“其實我的漫畫不只‘酸’政府,我也‘酸’安華,也‘酸’火箭。”
問他會不會有一天參加政治?他停一停想一想說:“完全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唔……如果機會來了……應該……應該還是不會做。如果我參加政治,大概就不能再畫了。唔,不如這樣比較好:你來做首相,我畫漫畫笑你吧。哈哈哈!”
電話仔不只畫政治性漫畫,他也畫社會性和人民關心的課題,例如“年輕人爭相登記面子書,但不急于登記為選民”。
■畫時不考慮敏感
儘管如此,電話仔還是以政治漫畫為多,也因此受到一些“敏感單位”的關注甚至來信。
他不解,什么叫“敏感”?
“我畫的都是事實,都是新聞報導過的事實,我也從大家的評論中尋找題材和靈感。既然是既成事實,應該不會敏感吧?如果把已經做錯的事情畫出來會敏感,要被糾正的應該是做的人,不應該是我吧?”
換句話說,他的漫畫衍生自已經被刊登過的材料,他只是從中找出具有趣味性的部份來發揮,把人事物“卡通化”。
但在大馬的政治氛圍中,他還是難免有“等坐牢”的一絲憂悒,但很快的他又笑開了可愛的孩子臉:“呵呵,政府不會這樣小氣吧?1個月後大家都忘記了吧?只要警察不來抓就沒事吧?”
反正,他說,他動筆把“荒謬”入畫的時候,從來沒有想“敏感”和“風險”的問題。
“其實,很難有機會敏感啦,報紙和雜誌都有事先交代,哪些大人物不准畫的。”
但他還是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于是他另闢蹊徑,向網絡世界宣洩他不能不說的話、不能不畫的漫畫。
■廣拓接觸管道
電話仔目前有來自不同報章和雜誌的邀約不斷,每天最少要畫3幅漫畫,看見他漫畫的人已經很多,但他仍覺不夠,還弄了2個面子書來貼自己的漫畫,其中包括被編輯退稿的。
其中一個面子書是“一個大馬2個面貌”,是他準備面向非華語讀者的新管道。(有興趣者可以用Chong Choo Fon及1Malaysia2Faces by Ahfons's Comic在網上搜尋)
除此之外,還有人籌備著出一本電話仔漫畫集,目前仍在籌備之中。
他自己則準備印制T恤來賣,暫時會印4幅不同的漫畫。
“印T恤不會賺錢,只是有人找我做,我就做囉。我覺得印漫畫好像把漫畫立體化。也好,多一個管道接觸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未看過我的漫畫的人。”
■電話仔的真面目
電話仔當然是筆名,但不是因為愛煲電話粥才把自己畫成一個電話。
“我的原名是莊子煥,英文名就叫阿Fon,乍聽好像 telephone(電話)。我一開始畫漫畫就起這個筆名電話仔,大家也叫慣我電話仔。”
電話仔本來還想保持他的神秘面紗,但最後在記者威逼利誘之下作出妥協:“唔,這張不好,看到我的雙下巴。那張也不好,看到我的臉很圓……。哎呀,不如我畫一張給你啦。哈哈哈。”
報道/攝影:賴碧清
電話仔莊子煥的盧山真面目。
電話仔的新嘗試,開始畫國際課題的漫畫。
描寫再益與安華相斗的漫畫,簡單生動。
1malaysia2faces “双面大马”是電話仔最新的讽刺漫画系列,关于大马各个荒谬时事,话题为题材,以简单风趣描写,但只在他的面子書可以看到。
電話仔的“自畫像”。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瓷花盛開的峇峇豪宅
2010年11月13日星期六
地理學家咖啡館的咖哩麵
作者:林金城


首先,我必須說明“地理學家”給我的想像並不止於這些。
不止於一碗咖哩麵就能道出對這名詞的想像深淺。
然而,我也必須承認對“地理學”其實所知有限,甚麼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環境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其複雜細分而有系統的研究範 疇,一大堆學術名詞就彷彿一艘艘教人“天馬行空”的船隻,打從腦際環繞一圈,像16、17世紀西方探險家們繞著地球,於海洋與陸地間不斷探索,以為登岸後 插上旗杆便表示“發現”並“擁有”了新世界!
其實,我也只是斷章取義的去單純理解William Hughes在1863年所說的:地理學無非是 “對世界的描寫”!那麼從廣義來看,“地理學家”所做的就是以一套科學方法去刻畫描寫自然與人文的世界!這與一般我們把“地理學家”認定為殿堂式的形象不 同;更讓我想起中學時候曾一度瘋狂喜歡地理課,有事沒事便攤開地圖,看著指南針,並幻想日後成為一名航海探險的“地理學家”………。

這天,當我懷著旅人的悠閒心情,漫遊在古城的雞場街,一路上以鏡頭定影歲月浮光,走到海山街口,偶一抬頭,倏然便領悟了這些。
當然,這裡說的“地理學家”是間咖啡館,以上聯想似乎想得太遠。
想得太遠,當我站在這間成功變裝成充滿南歐風情的咖啡館前,想到的卻是十多年前其前身的美景茶室。那時候我剛從國外回來,常為了紀錄古蹟而往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三地跑,透過口述歷史和攝影方式去記存“三州府”的昔日風華。
記得有次在荷蘭街遇到一名來自荷蘭的背包客,他見我蹲在峇峇大宅前耐心拍攝牆下精美的瓷磚而感到好奇,由於興趣相投,一番閒聊後還邀我一同用餐,地點就在美景。當時我對飲食興趣乏乏,倒是他翻開資料告訴我,說美景的海南咖哩飯最有名!
味道早已忘了,倒是記得咖哩並不很辣,但那位荷蘭老兄卻熱得滿頭是汗,頻頻灌以冰凍啤酒,並說了那麼一句我記到現在的話:一切探險和殖民歷史都從這 碗咖哩開始吧!我才倏然領悟,開始從每一口咖哩飯中釋放出一種種東方香料,彷彿整本歷史課本就丟入紅艷如火的咖哩中燃燒起來,甚麼東印度公司、香料群島、 黃金半島、馬六甲王朝………。

半年前,曾受邀到“地理學家”所主辦的“講古堂”文化沙龍上開講“吃甚麼最古城?”,當時老闆曾昭明就曾向我提起這幢擁有200年歷史的店屋前身, 原是間販售海南咖哩飯的知名茶室。我當下便脫口把“美景”給說出,剛巧服務生正端上一碗紅艷艷的咖哩麵,突然便有了一種睽別重逢的感覺,再環顧咖啡館裡來 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不禁墜入十多年前的往事當中。
“地理學家”的食物,以素食居多,這碗咖哩麵卻讓我吃出另番“歷史”情懷,尤其知道了當中是以腰果泥及其他堅果來替代膽固醇含量高的椰漿後,一份貼 心感更油然而生,不禁品味再三;就像其他食物如糙米椰漿飯,素食咖哩飯和創意Tempe等,從健康養生與美味的角度,都可以看出食譜提供者Wendy小姐 對食物的細心看待。
如果說“地理學家”給我的想像並不止於一碗咖哩麵,那有關味蕾的旅程,我已隨時準備好出發“探險”!
地理學家咖啡館Geographér Café
創始年:1999
地址:83, Jalan Hang Jebat, 75200 Malacca
營業時間:10:00am -1:00am(飲料) / 11:00 am -10:00 pm(廚房)(原文取自林金城的“知食份子” http://www.got1mag.com/blogs/kimcherng.php/2008/07/10/-144,更多回應請看原頁。)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
舊貨商陳韋廷有個夢,想開華人民間文物館
看著一件又一件被人遺棄的馬六甲舊物被外國人買走,陳韋廷感覺一次又一次的心痛。心痛馬六甲的文物,就這樣被“人棄我取”的流失。
2010年11月9日星期二
梁學勤10年不懈,再現娘惹綺麗風情
娘惹與蓮花,是梁學勤的娘惹主題系列之一。
娘惹無與倫比的繁華與美麗,在梁學勤的畫筆細細勾勒下,重新再現。在馬來西亞,畫娘惹的畫家少之又少,在馬六甲,梁學勤也是第一家,從2000年開始到今天,他的娘惹畫世界已經邁入第十一年。
物以稀為貴,梁學勤的娘惹畫自有其喜愛與收藏者,但他形容自己是一個走著2條路線的畫者。一是可以根據照片精描細繪的娘惹畫,一是必須與內心長期掙扎的心靈創作。
“喜歡我的畫的外國人都會勸我,放下娘惹畫,專心搞創作。”
但他知道,在這里,這是不可能的。
梁學勤(42歲),原是甲洞人,做了馬六甲女婿。他和太太還開了一間舊貨古董店 Paku Pakis,自1997年至今,店址從最初的海山街到今天的打鐵街,再一分為二,一間專賣畫和陶瓷作品,另一間繼續賣舊貨、古董和紀念品。
也因為舊貨生意的關係,梁學勤的接觸到很多娘惹峇峇的用品,家具、首飾、老屋、珠鞋、繡花衫、籃子、照片、木雕花飾、水缸……,讓他愛不釋手但又不斷轉賣失去的同時,他開始起心想把這些不能停止的失去留下來,用他的畫。
■接觸娘惹的用物
“開始畫的時候,附近的老娘惹會走來跟我說,我這樣那樣畫錯了。”
在不停的摸索和被指正10年以來,梁學勤對娘惹的生活形態,現在已經熟悉到可“閉著眼睛畫”。買他的畫來收藏的人,包括娘惹。也有娘惹拿照片來請他重畫,為照片中的人物換上傳統服裝和背景
“早期我因為對娘惹了解得不多,畫得比較簡單,只有娘惹的倩影和簡單的背景。後來了解越多,畫得越精細。”
他的娘惹畫,會特別突出消失中的娘惹用具和老屋背景。
在不斷的挑戰複雜之後,梁學勤又開始準備回歸到簡樸。
“其實越簡單越難畫,不是你要就做得到,這是思考的問題。”
■本土化賺吃難
對于藝術本土化的問題,梁學勤認為,這是必然的,因為只有本土題材,才是了解最深刻的,從文化、風俗、生活、甚至心理狀態等等。
“但是很少人在做,因為賺不到吃。現在街上賣的,大部份是中國買來賣的,這樣更划算。”
梁學勤深深體會,要從事本土藝術與文化,必須有心理準備:一是生意不可能做大,二是能夠非常堅持繼續不斷的努力,三是不要想太多。
“所以在我們這里,真正的藝術家很少。遊客都想買便宜的紀念品,手工和創作的東西怎么可能便宜?”
報道/攝影:賴碧清
在精描細繪的娘惹畫與隨心創作之間,
一腳踏兩船的梁學勤有他的堅持與掙扎。
從衣飾到頭飾、繡花外衣到內衣,從娘惹到建築造型,
從欄杆到雕花按金的木窗……梁學勤沒有一絲馬虎的可能。
娘惹精密繡成的珠鞋,在畫里顯得更加鮮麗。
荷蘭街一間一再被變賣的老屋。
梁學勤在畫里把它重新佈置起來,富麗堂皇。
在娘惹以外,梁學勤與心靈掙扎而出的創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