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河口,600年來都是歷史上岸和改變開始的地方,無論是馬六甲蘇丹王朝、葡萄牙殖民統治、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人。
獨立以後,物物交換碼頭還一直有操作,直到2000年被政府強迫關閉為止,馬六甲河口碼頭的角色才開始日漸消退。
近幾年榮登世遺前後,為了迎合與取悅日漸增加的遊客,旅遊產品不斷增加。馬六甲河口建閘封鎖,孕育古城歷史的臍帶被切斷;沿河老貨倉建起六星級酒店和改裝成紀念品中心,海上絲綢之路更加湮遠如夢。
馬六甲河口還留下什么呢?或者,比較容易解答的問題是,馬六甲河口出現了什么新的旅遊產品?風車、水車、仿造城牆、回教祈禱室、游河船、攔河水閘……。馬六甲眼出現了又不見了,帆船碼頭建好空置至今,稅關局變成小小博物館,渡船常常進不了碼頭……。
馬六甲曾經聞名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角色,或海上藍色公路的傳奇故事,從2千年開始迅速消失。
無論如何,新加坡大學提供的舊明信片中,出現馬六甲河口碼頭約百年前的景觀,為馬六甲國際著名商港的一段歷史留下一些痕跡。
首先是一張未知年份,但肯定是二戰前的河口稅關的照片,圖中可見到大鐘樓和基督堂,及橋底仍然是鐵架的陳金聲橋等。
河邊有長長的石級,方便準備上船與下船的人進出馬六甲,石級上是兩個亭子,2個亭子的中間是一個從船上起貨的鐵架,這個鐵架如今仍在原處,但已殘缺不全。
圖右的休息亭近河處,有一個1907年的石碑,碑文以中英2種文字說明此亭是由王金輝所建,以供人們休息及紀念他的父親王慶雲。
圖中可見,荷蘭紅屋、大鐘樓、基督堂和郵政局都已經被漆成同一個顏色,相信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紅色。
河岸可見大塊方形鐵鏽石,據說是城牆被炸之後的石頭。上空可見電話線已經被架起。
對照于今日同角度重拍的照片,河邊的石級和休息亭都已經消失,回教祈禱室和仿造城牆取而代之,紅屋、大鐘樓與基督堂也被擋住看不見了,陳金聲橋在戰後重建,變成洋灰橋。
另外一張明信片是1923年的,右邊遠處是馬六甲海峽。河上有一艘駁船,船上可見5人用長長的竿子往下頂著河床撐船前行出海。船上堆疊麻袋包裝的貨物。
岸上一個建築,相信是稅關處。建築前有許多有篷頂的牛車或馬車,像今日的巴士站或德士站,準備載客或載貨。此圖可以更明顯看出,石級與河岸都有鐵鏽石砌成。
相信是同樣角度的今日河口對照圖,出現了許多新近打造的旅遊產品,例如水車、旋轉塔與遊河船停靠碼頭、海船博物館等。圖右邊遠處是約3年前才填土攔河的建閘處。沿河一排紀念品商店,還隱約可以看出曾經是貨倉。
報道/攝影:賴碧清
舊明信片照片:新加坡大學提供
舊明信片照片:新加坡大學提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