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三寶井社區的故事,當然要先說井。
三寶山和三寶井有一個著名的傳說,指鄭和在三寶山挖了7口井,有如“七星墜地”。這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似在神化鄭和。
其實在沒有自來水的從前,不只家家戶戶有井,甚至空地都有井,以讓無力挖井的公眾取水之用,如果整個三寶山周圍只有“七星墜地”的七口井就糟糕了。
圖中寶山亭前的一口大井,就曾經是住在甘榜武吉支那的呂秀鸞(75歲)小時候每天來挑水回家的那一口井。
此圖拍攝時是1962年,當時為了開拓新南北大道,這口四方大井被毀。呂秀鸞透露,這口大井被毀之後,馬六甲發生大旱災,4個月沒有下雨,市民叫苦連天,後來三寶井社區的人籌款在路邊再建2口圓井來代替這口四方井。
圖中的大井已經開始被毀,站在井邊的是當時顧守寶山亭的“菜姑”潘玉卿。圖中大井背後的廟就是寶山亭。
呂秀鸞說,潘玉卿為人很好,曾讀夜學9年,待人接物有禮。
“在1940年代,大約我8歲的時候,36歲的潘玉卿就來接管寶山亭。在她之前是和尚看守此廟,和尚穿草鞋,因為要回去中國,所以找菜姑接手顧廟。”
廟前有棵大樹,叫丹絨花(Bunga Tanjung),花有濃香,人們在樹下撿花來拜神,尤其是印度人最愛,有時也把花串起掛在髻邊,馬來人和華人也有拾花來供奉的。
大樹下有個理髮的小亭子,呂秀鸞說孩子們都叫那里的理髮匠“剃頭阿叔”。
“我們小孩子都去那里剃頭,每個頭5角錢。我們家有5個孩子,前面4個收錢,第5個免費。”
圖的右上,是如今最多遊客參觀的有圍牆的三寶井。
呂秀鸞說,大家都把寶山亭叫做三寶廟,廟內有一口井,那口井的水是用來飲用煮食的。路邊的大井的井水,只用來洗東西,因為也有人在此沖涼。
“有圍牆的三寶井,我們叫它脫褲城。我小時候常常見到日本人腰下圍著圍巾在里面洗屁股。除了日本人,還有人力車夫。這口井的水特別冷。”
在隔壁的圍牆內,則一直是空的,里面也沒有井。呂秀鸞印象深刻的說,在日本投降之後,人們從各收集來很多被日本兵殺死的白骨。
“都是白色骨頭,很多很多,把整個圍牆里面都堆到滿滿。很可憐,看了會流淚。”
那年她只有10歲,日本人投降之後,甲坡華社發起籌建紀念碑,把被日兵殺害亂棄的人葬在三寶山下,三寶井的隔壁。
報導/攝影:賴碧清,(三寶井歷史茶室提供舊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