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板底街,百萬富豪溫床



1935年的明信片照片中熱鬧的板底街。圖左一樓後方的露台至今仍在。
2011年清晨的板底街已經開始忙碌的貨物搬運,9時過後羅里到來,便遮擋街與街景。

報道/攝影:賴碧清
舊明信片照片:新加坡大學提供

連接城堡跨河橋的雞場街,應該是馬六甲最早的商業街。繼雞場街之後發展成為顯著商業中心的,應該是板底街,約于1900前後。板底街(Kampung Pantai)的發展,與它緊貼馬六甲河有密切的關係,是老城區沿河發展的主要脉胳。

這張1935年的舊明信片的黑白照片,攝于1930年代。位于馬六甲河西岸的板底街,是當時馬六甲極重要的商業中心。

攝影鏡頭的角度,相信取自曾昆清橋,從橋上回望板底街路口。(曾昆清橋建于1906年,當時是鐵橋,日軍南侵時被英軍炸毀,戰後重建今橋。)

拿著這張照片重回現場,發現雖然場景有不少改變,但仍有相當程度可以對比,確認無誤是同一個地方。

從舊的照片可以見到,1935年的板底街很熱鬧,不同種族的行人川流街頭。街里的行業,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的貨物與服務,例如洋貨店、錢幣匯兌商、當舖、金店、海味干糧、攝影店等。

街里還有巴剎,河邊有一道橋連接到對岸燈紅酒綠的爪哇巷等等。

街里停著一輛當年很少人擁有的羅里,車頭上寫著“興公司”,人力拉車則隨處可見。不過,街上的人還是以步行為多。

人們的衣服幾乎沒有圖紋設計,都是單一的顏色。

今天的板底街,還是相當興旺,許多老街業仍然保留在街里,例如當舖、金舖、洋貨店、海味干糧等。圖左建築後方樓上露台,有人正在向攝影人張望。這個露台今天還在。

今天的板底街不再是馬六甲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但仍然繁忙,每天早上羅里停在街里上貨下貨,過路的車輛比行人多很多,但古老街道仍然一樣,沒有變大,交通阻塞情況以單程道來改善,但仍有不少需要更大量進出貨物的商家因此遷離,或另置貨倉在城市外圍地區。

板底街的繁華,是馬六甲一頁重要的歷史,許多老店都有逾半世紀到近百年的歷史。最靠近曾昆清橋的建築物,外牆上刻著1916年,可見板底街也是老建築的集中地。

板底街位于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這張照片就是一頁珍貴的歷史證明。

■板底街歷史點滴

板底街于1900年代初至1927 ,是繁華的批發與商業市場中心,還有不少葯房、金匠、陶器店、酒批發商、茶商、布商賣便宜的中國布、食品店、女帽制造商、鞋師、當舖。

板底街曾經是甘榜爪哇。1588時,有人估計馬六甲有2千-3千爪哇人。也有人認為是4千至1萬人。其中大部份是奴隸。爪哇人的存在可能自蘇丹時期,並有本身的領袖排解族群內的紛爭。1613年(葡人時期),板底及怡力都曾被標示有一個爪哇村。

爪哇人長於機械(做彈盒)和炮手、槍手。他們大多數做漁民、或海員,帶著貨物川航於甲與爪哇之間,向甲的印度人換布 。在河口做的買賣,主要貨物是米谷類。他們不住岸上,一家人連妻小住在水上(1518資料),只在領航時出海,引導商人、葡人 。

1600年代,爪哇商人地位下降,葡人英人聚落增加 。1700年代上半時期,位於板底的甘榜爪哇呈長三角形,被榜示為“主要漁村”。村民主要是爪哇人與馬來人,捕漁為生。一張1744的地圖顯示,爪哇村已經從板底遷移到河的對岸。

于1822年進行產業割名手續的板底街62號,是荷蘭特色的石頭屋。1822年,因為新加坡開發了,馬六甲的商業活動減慢,有訪客形容,只見6交通工具在路上,窮困、廢置。

1800年代,板底街開始從漁村變商街。1816時,Second Cross Street (今豆付街賭間口巴剎拉馬)華人變富有,成市內主要社群,並開始擴張活動至板底街。

1880年代,板底街充斥中國商店、手工匠、金店、當店……還有非法賭檔和娼妓窩。板底街也被報章投訴為交通擁擠難行。在板底街的盡頭是一塊空地,充做臨時戲台和市集。

板底街也被形容為“百萬富豪的溫床”,曾經在此經營發達的百萬富翁之一是曾江水(1875-1942)。其父ChanHuanTiew於1853年抵甲時只有13歲,做米業,死於1892年。

另一位板底街富豪是曾西聘(1838-1925),於1850年極富有。板底街的老廟湖海殿建于1890,門版13號。

板底街曾經有過巴剎建築,建巴剎者是Chua Boon Kim(1868-1939),也建過木道連接甘榜爪哇,以便為市集穩定供運果、菜和魚。

1910至二戰(1942-1945)期間,板底街出現大變身,許多老屋被重建,只有17號的荷蘭屋迄今仍存在。19-31號的7間建築,建於1939-1940,是當時“最摩登”的新屋。
板底街幾間較老的百年建築,還有106號的華漢葯店(1909年),108-112號的鄭綿元酒莊(1918),3-5號的同益棧(1919,現被改為裕生隆)等。

(以上資料大部份整理自林學進與佛南多的著作“Voices In The streets”。)



明信片中的露台,如今依然安在。

舊照片中漂亮露台旁邊同益金舖匯兌的邊牆。它臨街的面貌巳經大幅度變貌,
但這旁邊的外牆仍然保持相當程度的原貌。


板底街貨財滾滾,搬運貨物的估俚們要寄錢回鄉,
建于1927年的板底街16號德興隆金舖匯莊,為商家與估俚們提供金源與寄錢的服務。
該屋現在被當作貨倉。


取景的曾昆清橋(左,建于1936年)與橋邊的建築(1916),都有百年歷史。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57744?tid=38

没有评论: